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!
  • 概要
  • 历史
  • 地理

  赣榆县是江苏省的东北门户,位于江苏省东北端海州湾畔。东濒黄海,北与山东省日照市、莒南县毗邻,西与山东省临沭县接壤,南靠江苏省东海县和亚欧大陆桥东桥堡--连云港。全县总面积140.82千公顷,下辖12个镇,17个乡,764个行政村,10个居民委员会。全县总人口102.56万人,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达8.49万人。有回、维吾尔、朝鲜等少数民族百余人。
  赣榆县依山傍海,历来有“享山川之饶,受渔盐之利”之誉。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,依次为山岭、平原和沿海,各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。海岸线长达62.5公里,境内大小山头37座,有七条河流自西向东流向黄海,河流上游有大小水库72座,其中石梁河、塔山两大水库闻名遐迩,蓄水量分别达到4.0亿和2.4亿立方米。是一个有山、有海、有平原、山青水秀,美丽富饶的沿海对外开放县。
  赣榆县地下矿藏储量大,品位高,有花岗岩、大理石、水晶、石英瓷石、钾长石、金红石、白云石、蛇纹石、铅、铀、黄金优质矿泉水等30多种矿藏,总储量达70亿立方米。大理石在1985年全国板材选样定货会上被评为全国质量第一,“雪花白”大理石板材已进入日本、香港、新加坡等国际市场。
  工业生产发展迅速。已建成化工、食品、纺织、服装、机械、电子、建材、煤炭、铸造、塑料、印刷、造纸、饮料、制冷、工艺美术等15大支柱产业,工业产品达5000多个品种,其中70多个产品分别获部、省优称号。
  农业生产蓬勃发展,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固。通过实施“农业名牌”战略,调整经济结构,大搞综合开发,推进了高产、高质、高效、创汇农业体系的形成,全县基本实现了农田水利化,作业机械化、种植良种化、栽培科学化、有力地带动了农、林、牧、副、渔各业的全面发展。全县有耕地145万余亩,已形成粮油、不产品、林果、蔬菜、畜禽、蚕、茶叶、草柳编等贸工农结合,产供销一体化的“十条龙”生产体系。先后被国务院和国家统计局授予“夏粮生产先进县”、“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”、“全国农业生产百强县”等称号。
  商业贸易发达,商业服务网点星罗棋布。由于地理位置优越,水陆交通便捷,赣榆县的商品流通十分活跃,一直是苏北、鲁南地区物资的重要集散地。目前,全县商业、供销、物资及宾馆、饭店等服务行业已达1236家,网点2964个,综合贸易市场13处。科技文卫事业成果喜人。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000多人,其中获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26多名。已组织实施国家、省、市科技计划项目53项,获科技进步奖31项。

公元198年,曹操废赣榆县,升利城县为郡。公元280年,西晋复赣榆县,移治艾不城,后复移治郁洲。南北朝时,赣榆兴废多变。公元470年,南朝刘宋置青、冀二州治于赣榆县(郁洲)。公元530年,梁置怀仁县,隶于北青州。公元549年,东魏分置郡县,置义塘郡治黄郭戍,领义塘、归义、怀仁三县;置东海郡,治赣榆(郁洲),领赣榆、安流、广饶、下密四县;置武陵郡治洛要(今沙河镇城子村),领洛要,上鲜二县。 公元583年,隋废武陵、义塘二郡及上鲜、洛要、义塘、归义四县,以怀仁县隶于海州。自此,隋、唐、宋,赣榆均称怀仁县,隶于海州。公元1167年,金改怀仁县为赣榆,此后从元、明、清直至中华民国,均称赣榆县。先后隶于淮安府海州、江苏省徐海道。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,赣榆先后隶属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、滨海专署。
    民国元年(1912)废直隶州,赣榆县属江苏省,民国23年属东海专署。民国28年侵华日军置赣榆县伪政府隶伪淮海特别区(后改为省)。民国29年11月30日,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,隶山东省滨海专署。次年1月,国民党赣榆县政府流亡外地,不久解体,民国33年12月在新浦重新成立。民国34年1月,割赣榆、莒南、日照3县边区置芦山县。9月,伪县政府解体;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进驻青口镇,自此作为县治;芦山县撤消,属区归还原建制。11月26日,赣榆县改名竹庭县。民国36(1948)年2月,国民党赣榆县政府移驻墩尚镇,次年6月14日流亡新浦,11月7日解体。   

   1950年10月,竹庭县复名为赣榆县,隶于临沂专署。1953年1月,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,隶于徐州专署;1983年3月,江苏省撤销各专区,实行市管县体制,赣榆县划归连云港市。

      赣榆县海岸线南起临洪口,北至荻水口,长46.6千米,总走向北高南低。其地貌特征以兴庄河口为界,分为南北两种类型,北部为沙质海岸,南部为粉沙淤泥质海岸;荻水口至朱篷口为冲刷后退型海岸,兴庄口至临洪口是沉积外延性海岸;朱篷口至兴庄口之间则是两种类型海岸的交变段。荻水口至兴庄口海岸长约30.7千米,以山前河湖堆积平原为主,问有风化基岩和海相沉积,地面高程2米~3.7米。冲刷侵蚀速度以荻水口至柘汪口间为最。北魏太和(477~499年)年间,纪鄣城在海岸西数百米,清乾隆(1736~1795年)初沦为潮间带,今已在海中15千米左右。1925~1978年,海岸西退1.1千米,平均每年被蚀23米;其次为九里乡木套村东,后退约千米,下木套村故址已在海岸东0.4千米;较轻者在朱篷口附近,后退约500余米,平均每年被蚀11米左右。48年间,北部海岸损失土地1333.33余公顷。